一 史料
1.潘懋元、刘海峰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璩鑫圭、唐良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璩鑫圭、童富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高时良、黄仁贤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陈学恂、田正平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7.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宋恩荣等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凤凰出版社1994年版。
14.辛树织主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册)(甲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15.辛树织主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
16.张妍、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1070册)》,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7.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7卷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912—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1911—1928)》,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1928—1937)》,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齐家莹主编:《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王文俊、梁吉生主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南开校友总会编:《南开校友通讯(第2辑)》,南开校友总会1992年。
26.南开大学办公室编:《南开人物志(第一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厦大校史资料(第一辑)1921—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厦门大学外文系编:《厦门大学外文系系志(1923—1993)》,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29.南京大学校史资料编辑组、学报编辑部编:《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0.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一卷1905—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1.吴相湘、刘绍唐主编:《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第一册)·民国六年廿周年纪念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32.吴相湘、刘绍唐主编:《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第三册)·民国十八年卅一周年纪念刊》,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34.辅仁大学校友会编:《辅仁往事(第二辑)》,辅仁大学校友会2007年。
35.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西南联大《除夕副刊》编:《联大八年》,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37.叶雪芬主编:《柳无忌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8.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年谱长编(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年,国家图书馆藏。
40.《清华学校大学部学程大纲》,1927年,国家图书馆藏。
41.《清华大学学程大纲》,1929年,国家图书馆藏。
42.《国立清华大学一览》,1935年,国家图书馆藏。
43.《国立清华大学一览》,1937年,国家图书馆藏。
44.《国立清华大学一览》,1932年,国家图书馆藏。
45.《国立清华大学一览》,1927年,国家图书馆藏。
46.《清华大学员工名册(1926—1952)》,2010年,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47.《清华大学专任教授休假条例,教师服务及待遇规程》,1930年,清华大学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09。
48.《教育部训令》,1940年,清华大学档案馆藏,资料号:120-1。
49.《清华大学本科教务通则》,1934年,国家图书馆藏。
50.《国立北京大学一览》,1937年,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51.《北平私立燕京大学一览》,1937年,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52.《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选课指导书》,1935年,东南大学档案馆藏,资料号:第155号。
53.《教育部颁发大学各学院分院共同必修科目表》,1938年,东南大学档案馆藏,案卷号:072。
54.《南开学校一览》,1929年,南开大学档案馆藏。
55.《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年,国家图书馆藏。
56.《国立中央大学学则暨选课指导书》,1933年,国家图书馆藏。
57.《国立中央大学一览》,1935年,国家图书馆藏。
58.《国立中央大学一览》,1942年,南京大学档案馆藏。
59.《国立北京大学教职员录》,1936年,北京大学档案馆藏,案卷号:MC193603。
60.《戏剧研究会开会纪略》,1920年,北京大学档案馆,案卷号:BD1920016。
61.《北大学术研究会过去的工作与今后的计划(节选)》,1926年,北京大学档案馆藏,案卷号:BD1926006。
62.《英文演说奖金条例》,《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22日。
63.《陈蘅哲先生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9月18日。
64.《外国语文学系英文组教授在校指导时间及地点表》,《北京大学日刊》1931年10月15日。
65.《二十三周年纪念日特刊》,《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12月17日。
66.《本校致各教授会公函》,《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10月11日。
67.《国立北京大学转学规则》,《北京大学日刊》1932年6月17日。
68.《平时试验办法》,《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4日。
69.《英文系入系试验》,《北京大学日刊》1933年9月26日。
70.《国立北京大学1918年招考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22日。
71.《胡适教授致本校各科英文教员公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2月20日。
72.《学生生活及活动》,《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12月17日。
73.《英文系二年级一部分同学发起组织同班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6月9日。
74.《英文学系教授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年1月9日。
75.《文科本科现行课程》,《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1月29日。
76.《文预科课程表》,《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1月25日。
77.《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8月30日。
78.《外国语文系概况》,《清华周刊》1935年6月14日。
79.《我的清华生活之回忆》,《清华周刊》1926年6月1日。
80.《翟孟生先生讲演》,《清华周刊》1929年5月4日。
81.《新大一中英文演说竞赛会纪事》,《清华周刊》1929年12月21日。
82.《国立清华大学现存各会社概况》,《清华周刊》1928年11月16日。
83.《戏剧社公演补记》,《清华周刊》1929年3月29日。
84.《本校历年会社一览表·杂项》,《清华周刊》1921年4月28日。
85.《今日中国大学教育方针之我见》,《清华周刊》1927年3月25日。
86.《北平辅仁大学文学院西洋语言文学系课程组织及说明》,1935年,国家图书馆藏。
87.《圣约翰大学一览》,1934年,国家图书馆藏。
88.《复旦大学改组讯》,《申报》1929年8月8日。
89.《文科外国语言文学系学程纲要(草案)》,《厦大周刊》1926年10月16日、30日,1926年10月30日。
90.《大学教授限制兼课》,《申报》1929年6月22日。
91.《全国高教师资资格任用与待遇》,《申报》1937年7月9日。
92.《全国高教训育概况(三):导师制之实施》,《申报》1939年10月22日。
93.《大夏大学试行导师制》,《申报》1929年6月29日。
94.《大夏大学的导师制》,《申报》1930年3月29日。
95.《中国公学大学部采用业师制》,《申报》1926年4月11日。
96.《专科以上学术学业成绩考核法》,《申报》1940年6月5日。
97.《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总考制之意义》,《申报》1940年6月15日。
98.《暨大重订学校课》,《申报》1933年1月10日。
99.《圣约翰大学国文部发展消息》,《申报》1923年6月28日。
100.《大学各院系必修科目教育部修正完成》,《申报》1948年12月22日。
101.《教部整理大学课程之步骤与办法》,《申报》1940年7月25日。
102.罗家伦:《中国大学教育之危机》,《申报》1934年1月19日。
103.《北大注重外国文》,《申报》1926年12月23日。
104.《中国大学课程编订之沿革与意见》,《申报》1939年7月21日。
105.《竺校长答词——本校实施导师制概况》,《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8年第4期。
106.竺可桢:《大学生与抗战建国》,《浙大日刊》1941年10月10日。
107.竺可桢:《新生谈话会训辞》,《浙大日刊》1936年9月23日。
108.《杂项》,《清华周刊》1921年4月28日。
二 著作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4.刘海峰:《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海峰、史静寰主编:《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田正平、商丽浩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张彬、周谷平编著:《中国教育史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5.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6.李传松编著:《新中国外语教育史》,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7.李良佑、张日昇、刘犁编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8.戴炜栋主编:《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9.戴炜栋、胡文仲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20.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1.[加]露丝·海荷主编:《东西方大学与文化》,赵曙明主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黄俊杰:《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25.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27.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0.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31.杨东平:《通才教育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2.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3.张美平:《晚清外语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陈向阳:《晚清京师同文馆组织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5.粟进英、易点点:《晚清军事需求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38.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9.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0.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
41.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2.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3.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
44.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5.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章开沅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7.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李佳:《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李良佑、刘犁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0.束定芳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1.张后尘主编:《外语名家论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52.张亚群:《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3.张彬:《倡言求是 培育英才: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4.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5.冯夏根:《文化关怀与民族复兴——罗家伦的思想人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许小青:《诚朴雄伟,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7.冯沪祥:《罗家伦论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0.杜智萍:《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1.商丽浩:《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2.诸荣会:《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63.[美]叶文心:《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冯夏根、胡少诚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4.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5.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6.刘述礼、黄延复主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7.黄延复、马相武主编:《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8.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9.王文俊等主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0.崔国良主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1.《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2.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73.《冯至全集(第5卷:文坛边缘随笔)》,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4.陆耀东:《冯至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5.柳光辽等主编:《人生履痕:教授·学者·诗人——柳无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6.英若诚、康开丽:《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77.吕晓明:《张骏祥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黄宗江:《我的坦白书:黄宗江自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79.龙飞、孔延庚编著:《南开骄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孔庆茂:《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81.李洪岩:《钱钟书与近代学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2.傅宏星:《吴宓评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李继凯、刘瑞春主编:《追忆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4.蔡德贵:《季羡林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季羡林:《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华艺出版社2005年版。
86.田本相:《曹禺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87.韩石山:《李健吾传》,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吴宓:《吴宓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9.宗璞:《宗璞自述》,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90.朱映晓:《一个中国闺秀的野心与激情——凌淑华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91.许渊冲:《逝水年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92.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3.吴宓:《文学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4.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
95.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编:《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编:《群星璀璨:燕大名学者评价》,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2008年版。
97.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李赋宁:《饮水思源话恩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99.毛杏云主编:《春风桃李:从交通大学走出的文化名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王守仁编著:《雪林樵夫论中西——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家范存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1.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徐以骅主编:《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3.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4.萧超然等主编:《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5.清华大学校史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6.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7.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8.[美]文乃忠:《东吴大学》,王国平、杨木武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109.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北京辅仁大学校史1925—1952》,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10.陈明章主编:《学府纪闻:国立清华大学》,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111.沈刚伯主编:《学府纪闻:国立武汉大学》,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112.孙邦华编著:《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3.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编:《燕京大学史稿(1919—1952)》,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114.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1946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5.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6.黄延复:《清华传统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钟叔河、朱纯主编:《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18.陈远主编:《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
119.陈平原、夏晓虹主编:《北大旧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0.赵建林编著:《解读北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2.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卞孝萱、徐雁平主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4.苏勇、樊竞:《燕园史话》,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125.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6.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7.王彬彬:《中国现代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28.《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9.黄季陆:《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
130.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31.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Harvard,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32.Jerry G.,General Education Toda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ontroversies,Practices,and Reform.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Publishers,1983.
三 论文
1.潘懋元:《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教育研究》1998年第8期。
2.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特点》,《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3.张亚群:《科举制下通识教育传统的演变及其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张亚群、刘毳:《梅贻琦与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
5.张亚群、虞宁宁:《会通中西 教泽群贤:陈垣高等教育思想特色辨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6.田正平、陈桃兰:《抗战时期大学生生活的另类书写——〈未央歌〉中的西南联大纪事》,《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7.肖朗:《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转型》,《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8.周谷平、李佳:《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以近代清华大学为个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9.周谷平、张雁:《中国近代大学理念的转型——从〈大学堂章程〉到〈大学令〉》,《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10.周谷平、朱绍英:《美国大学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导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黄俊伟:《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教育理念述评——以华人校长为例》,《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5期。
12.胡莉芳:《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8期。
13.陈洪捷:《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译文〈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14.孙邦华:《论陈垣的大学教育思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5.鄢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16.康全礼:《民国时期大学通才教育理念探析》,《汕头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7.康全礼:《“硕学闳才”大学教育理念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8.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7期。
19.林安梧:《孔子的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世界最早的通识教育家》,《通识在线》2005年第10期。
20.郭为藩:《知识社会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在线》2006年第4期。
21.李均:《论“学习自由”》,《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22.吴武洲:《西南联大的转系VS今日教育自由精神的式微》,《粤海风》2006年第6期。
23.李祖祥、姜永杰:《论大学生的“学习自由”》,《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24.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25.刘华:《试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初期的基本特征——以京师同文馆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
26.仇云龙、张绍杰:《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27.仇云龙、张绍杰:《民国时期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外语教学》2012年第4期。
28.李长莉:《晚清同文三馆对人材的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9.邱志红:《京师译学馆英语教育初探》,《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0.黎难秋:《清末译学馆与翻译人才》,《中国翻译》1996年第3期。
31.陈雪芬:《柳无忌与民国时期南开大学英文系》,《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
32.陈雪芬:《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分析》,《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33.陈建中等:《吴宓的“博雅之士”:清华外文系的教育范式》,《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34.周棉:《冯至年谱》,《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35.吕敏宏、刘世生:《会通中西之学 培育博雅之士》,《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36.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7.辜正坤:《外语界大师李赋宁——记李赋宁先生及其翻译》,《中国翻译》1996年第3期。
38.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39.李世琦:《博大会通说顾随》,《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第3期。
40.梁晨:《民国国立大学教师兼课研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41.杨李娜:《民国时期的大学招考制度及其影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2.戴炜栋:《我国外语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43.黄里云:《高端外语翻译匮乏呼唤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术论坛》2007年第7期。
44.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外语界》2010年第1期。
45.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电化教学》2011年第1期。
46.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第9期。
47.张欢雨、马伟林:《通识教育视野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
48.梁德智:《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9.陈晓平:《通识教育的有益尝试——英语专业开设中国传统诗词课程的实践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3期。
50.刘润清:《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51.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52.黄源深:《思辨缺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7期。
53.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外语界》2007年第4期。
54.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55.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外语学刊》2006年第5期。
56.蒋栋元、李灏:《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新增题型与人文素质教育》,《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7.张西平:《外语教育呼吁人文精神》,《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24日。
58.庄智象等:《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外语界》2012年第4期。
59.刘翃、吴永强:《学分制下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1期。
60.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01年第5期。
61.方惠圻:《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2.姚军:《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障碍与对策》,《江苏高教》2011年第1期。
63.陈雪芬:《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64.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1年。
65.李力:《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文化之形态与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1年。
66.斯日古楞:《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学科建制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2年。
67.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68.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69.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8年。
70.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1.刘毳:《梅贻琦与海峡两岸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1年。
72.郑丽:《山中走出的“东方剑桥”——竺可桢与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2年。
73.《教会大学中的通识教育》(http://www.fudan.edu.cn/tsjy/article.php?id=95)。
74.《陆佩弦》(http://cell.shisu.edu.cn/Default.aspx?tabid=1493)。
75.《调查显示:英语、计算机专业成失业重灾区》(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1/t20100811_506632.shtml)。
76.冯莉:《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先行》,《光明日报》2010年12月3日。
77.《听沈从文劝告翻译家杨苡改学英语》,《新商报》2010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