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胡锦涛文选》,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本书编写组:《跨越世纪的十三年》,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崔宜明:《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崔永东:《内圣与外王·中国人的人格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董四代:《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鸿林:《解析几何——杜鸿林文章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郭广银等:《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何怀宏:《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胡林英:《道德内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流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焦国成主编,李萍副主编:《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兰芬:《当代中国德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萍:《中国道德调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玉照等:《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
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荣长海、董四代:《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荣长海:《作为思想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汪荣有:《政治道德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王海明:《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泽应:《道德胜于趋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温克勤等:《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伍雄武:《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武经伟等:《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与伦理困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夏伟东:《道德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肖群忠:《道德与人性》,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肖雪慧等:《守望良知——新伦理的文化视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业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第二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袁贵仁主编,吴向东著:《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博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章海山:《当代道德的转型与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论坛》,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钟明华、任剑涛、李萍:《走向开放的道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善恶之彼岸》,程志民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我们缺什么:尼采的人生哲学》,龙蜻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耐红、那滨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德]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基本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安·兰德等:《自私的德行》,焦小菊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日]山田孝雄:《东西方伦理学》,吴潜涛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伯纳德·威廉斯:《道德运气》,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周俊、周莹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陈少英、方世南:《全球化态势下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陈少英、苏世康:《论生态文明与绿色精神文明》,《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陈伟:《新世纪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两大视角和若干聚焦点》,《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陈亚丽:《家风家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实践路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9卷第6期。
杜漪、徐超、吴建祖:《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樊建新:《精神文明建设与21世纪人才品德》,《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7期。
樊雅强:《论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合》,《当代财经》2007年第6期。
江传月:《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岭南学刊》2009年第3期。
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党的文献》1998年第1期。
李锦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广东模式研究》,《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李屏南、文军:《社区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论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李新曦:《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巡礼与思考》,《实事求是》1998年第6期。
李振连:《论城市建设与精神文明》,《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
林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初探》,《新视野》2005年第2期。
刘龙伏:《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刘云山:《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求是》2009年第20期。
卢风、汪映萍:《生存论意义上的精神文明》,《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
马新福:《论法治与精神文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曲彦斌:《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俗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任映红:《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8期。
时伟:《努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红旗文稿》2014年第23期。
陶国富:《网络交往的泛化与精神文明的深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王晓虹:《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精神文明的三种实现形式》,《求索》2004年第2期。
王岩:《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研究》,《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
文军:《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探索》1999年第3期。
吴友发:《论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
吴元梁:《论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辛世俊:《人性与精神文明建设》,《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辛向阳:《在协调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探讨》2016年第1期。
杨东辉:《应把制度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杨凤城:《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3期。
杨建荣:《论审美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S1期。
叶蓬:《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及其作用》,《学术研究》2001年第5期。
赵兴良:《习近平系列讲话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求实》2015年第10期。
赵振春:《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9期。
郑一明:《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周道华:《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朱敏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朱文兴、潘广武、林博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市民素质》,《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左亚文:《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辩证互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