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培文:《中国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测量》,《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0期。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陈丹、张越:《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
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蔡昉:《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与农民工培训的迫切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2期。
蔡秀玲、陈贵珍:《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双向配置》,《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6期。
陈聪、庄晋财、尹金承:《以合作理念提升村庄公共品供给效率》,《财政研究》2018年第2期。
陈斌开、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崔传义:《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基于中国改革以来的情况分析》,《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城市研究》1997年第4期。
陈晨、方辰昊、陈旭:《从城乡统筹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发地区实践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陈俊红、吴敬学、周连第:《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与公共产品投资需求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小梅:《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改革》,《南方农村》2004年第2期。
陈耀邦:《努力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求是》1995年第11期。
党国英、吴文媛:《城乡一体化要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傅晨、王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机理——一个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14年第3期。
郭树清:《促进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9日第2版。
高春香:《我国土地城镇化过程中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人口研究》2012年第11期。
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年版。
胡洪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对比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侯国栋:《农村金融二元体制惯性及其资本抑制机理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1期。
何平均、李明贤:《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研究》,《财务与金融》2012年第3期。
居福田:《论城乡一体化》,《学海》1990年第6期。
姜长云、李乾、芦千文:《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66期。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吕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新时代的启示》,《黑龙江日报》2018年6月19日第6版。
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李庆海、李锐、汪三贵:《农户信贷配给及其福利损失——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刘明辉、卢飞:《城乡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2期。
李燕凌、刘远风:《城乡差距的内生机制:基于公共服务资本化的一个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4期。
廖显浪:《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6期。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总第6期)。
刘晓宇、张林秀:《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龙启蒙、傅鸿源、廖艳:《城乡一体化的资本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三循环理论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9期。
李宾、马九杰:《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1期。
李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纳税服务体系创新》,《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罗宏斌、佘定华:《论城乡一体化导向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财政研究》2006年第7期。
陆铭:《人口集聚可以缩小收入差距,不信大城市化那就坐等被选择》,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495250。
刘瑞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生产力研究》2018年第1期。
刘爱莲、吴晓强:《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刘燕妮、任保平、高鹏:《包容性增长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8期。
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李启宇、何凡、李玉妮:《农地流转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创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吕冰洋:《中国资本积累:路径、效率和制度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迅雷:《货币超发导致房价暴涨吗?别忘了房子也在创造货币》,http://finance.qq.com/original/caijingzhiku/lixunlei.html。
刘寒波:《要素流动下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吕云涛、纪光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与走向》,《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李勇刚、高波、任保全:《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与公共品供给——来自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李斌、金秋宇、卢娟:《土地财政、新型城镇化对公共服务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刘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美、英、法、德四国的比较分析》,《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5期。
刘晋祎:《乡村传统价值失序与现代价值体系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5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瑞:《环境与人生:张其昀的生态环境思想》,《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马雪彬、王昊:《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甘肃农业》2005年第5期。
马国栋:《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机制及治理研究》,《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7期。
曲延春:《变迁与重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齐小兵:《我国回流农民工研究综述》,《西部论坛》2013年第2期。
盛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时代意蕴》,《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期。
宋迎昌:《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思路——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宋琪、汤玉刚:《基于公共品资本化的地方财政激励制度研究——土地财政如何影响公共品提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苏振锋:《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须处理好八大关系》,《经济纵横》2017年第7期。
苏时鹏:《福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吴业苗:《居村农民市民化:何以可能?——基于城乡一体化进路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王颂吉、白永秀:《城乡要素错配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7期。
万晓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魏后凯:《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6月17日第10版。
吴要武、陈梦玫:《当经济下行碰头就业压力——对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王烜、张扬:《财政支农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6期。
王谦、李超:《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
温涛、董文杰、何茜:《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效率评价与路径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
吴根平:《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出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1期。
武兆瑞:《中国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观点荟萃》,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3年第1期。
温涛、董文杰:《财政支农政策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吗?》,《经济科学》2017年第12期。
吴丰华、白永秀:《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特征、战略内容、战略目标》,《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
王小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王仕忠:《新时代农业科技投入的国际潮流与启示》,《世界知识》2018年第20期。
王延中、王俊霞、单大圣、龙玉其、宁亚芳、王宇和:《改革开放40年与社会保障中国模式》,《学术界》2018年第8期。
谢冬水、周灵灵:《农地转让权权能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劳动力转移中介机制的经验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解垩:《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经纬》 2007年第1期。
徐志文、王礼力、谢方:《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谢冬水:《土地供给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谢冬水:《农地转让权不完全与农村劳动力非永久迁移》,《财贸研究》2014年第1期。
辛霁虹、王大庆:《农业科技发展比较分析》,《农场经济管理》2018年第8期。
袁志刚、解栋栋:《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置(英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S2期。
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
杨骞、张义凤:《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无效率的来源》,《统计研究》2015年第4期。
乐为、钟意:《农民负担率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失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0期。
余斌、罗静:《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比较与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
应雄:《城乡一体化趋势前瞻》,《浙江经济》2002年第13期。
袁莉、李明生:《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严伟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骅骝、周绍杰、胡鞍钢:《中国式扶贫:实践、成就、经验与展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严思齐、彭建超、吴群:《土地财政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城市问题》2017年第8期。
张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路径》,《学术交流》2018年第12期。
张国献:《利益协调视域下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5期。
周月书、王悦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3期。
张传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11年第6期。
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5期。
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10期。
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辨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3期。
赵立新、关善勇:《特色产业集群与城乡一体化》,《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张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期。
曾庆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8期。
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赵燕菁:《土地财政与货币假说(下)》,《北京规划建设》2017年第1期。
赵燕菁:《国家信用与土地财政——面临转型的中国城市化》,《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12期。
职嘉男:《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期。
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张忠法、苏明、李文、张岩松、蒋协新、杨德瑞、杨鹏云:《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2期。
张珺:《中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赵启、肖竞:《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郑小鸣:《打通“融资难”梗阻 助推农村脱贫致富》,《湖南日报》2017年5月25日第8版。
张合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村科技》2018年第12期。
张怡、高志韩、林昱雯、马璐瑶:《美国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研究》,《中国市场》2018年第21期。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课题组:《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周冲、黎红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18年第10期。
朱玉春、王蕾:《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陕西、河南调查数据的验证》,《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1期。
章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福利效应研究——从整体消费行为视角出发》,《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6期。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Alfaro.Laura,Andrew Charlton and Fabio Kanczuk,“Plant-Size Distribution and Cross-country Income Differences”,NBER Working Paper,2008.
Banerjee,A.V.and Duflo.E.,“Growth Theory through the Len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Aghion P.and Durlauf S.N.,“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North-Holland:2005(1):473-552.
Bartelsman.Eric,John Haltiwange,and Stefano Scarpetta,“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The Role of Allocative Efficiency”,Mimeo,2008.
Buera.Francisco J.,Joseph Kaboski and Yongseok Shin,“Finance and Development:A Tale of Two Secto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5):116-153.
Buchanan,J.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s,1965,32(1):1-14.
Buchanan,J.M.,Public Finance in Democratic Process:Fisc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Choice,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7.
Caselli F.,“Accounting for Cross-country Income Differences”,Aghion P.and Durlauf S.N.“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North-Holland,2005(1):679-741.
Caballero,R.J.,and Jaffé,A.B.,“How High Are the Giant’s Shoulder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993(8):15-74.
Charles M.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Dales,J.H.,“Land,Water and Ownership”,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4(1):791-804.
Echevarria,C.,“ Changes in Sectoral Com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7,38(2):237-288.
Fei,J.C.H.,and Ranis .G.A,“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st,1961,51(4):533-565.
Foellmi,Reto.and Zweimüller Josef.,“Structural Change,Engel’s Consumption Cycles and Kaldor’s Facts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55(7):65-99.
G.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Gerald Duckworth and Co.,1957.
Goldstein,G.S.and T.J.Gronberg,“Economics of scope and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es,1984,16(1):91-104.
Jeong.Hyeok and Robert M.Townsend.,“Sources of TFP Growth: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Financial Deepening”,Economic Theory,2007,32(1):116-193.
John Whalley and Shuming Zhang.,“Inequality Change in China and Labor Mobility Restrictions ”,NBER Working Paper,No.10683,2004.
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8.
Kongsamut.P.S.Rebelo and D.Xie.,“Beyond Balanced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4):166-183.
Kaul,I.,R.U.,Providing Global Public Good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Lipton,M.,“UrbanBias:Consequences,Class and Causali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3,29(4):229-257.
Liang and TokunagaT.J.,“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10,52(3):358-376.
Musgrave,R.A.,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NewYork: McCraw-Hill,1959.
Maddison,A.,Economic Progress and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 Allen & Unwin,1970.
Mcguire,M.,“Group segregation and optimal jurisdicti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1):112-132.
Nadiri,M.I.,“Some Approaches to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0,8(4):1117-1177.
Odedokun.M.O.,“ Alternative Econometric Approaches for Analysing 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Economic Growth: Time-Series Evidence From LD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50(1):119-141.
Potter.R.B,Binns.T.,Elliott.J and Smith.D.W.,Geographies of Development,Harlow:Pearson/Prentice Hall,2004.
Phana.J.H and Coxhead.R.B.,“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Plants”,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4):115-136.
Restuccia D and Richard R.,“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Plants”,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4):707-720.
Sumon,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ual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103(2):67-181.
Samuelson,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4):387-389.
Temple J.,“Dual Economy Models:A Primer for Growth Economists”,The Manchester School,2005,73(4):17-53.
Temple,J.R.W.,“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Growth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06,20(3):1129-1201.
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