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文体学》借助现代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语料库翻译学的新成果,建立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运用语料库手段,从叙事学视角研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及其翻译;利用话语分析手段研究《大地》中译本的男女主人公性别话语特征;从陌生化入手研究赛珍珠《水浒传》的独特翻译;选取莫言小说《红高粱》及葛浩文译本作为语料,研究小说叙事情景的翻译;利用功能文体学理论方法研究《论语》对话体的翻译;标注、统计《文心雕龙》中的隐喻、衔接,研究《文心雕龙》典型文体特征及其翻译;从小句功能、及物性等角度研究《孙子兵法》的文体功能和翻译;选取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作为语料,计算散文审美信息的分布,研究散文文体的翻译规范;运用语音语料库技术,从音义学角度探究苏轼诗词翻译的语音学特征;借助网络双语新闻语料库,研究新闻名物化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任晓霏等(著): 暂无简介
1.Agrawal,P.K.,A New Approach to Phonosemantics[J]. ,2014(1),p.107.
2.Altenberg,B. and M. Tapper,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 [A]. In Granger,S.(ed.), [C]. 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88,pp.80-93.
3.Ames,R. T. and Henry,R.J [M]. New York:The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1998.
4.Austin,J. L.,[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Baker,M.,A Corpus-based View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J].,2004,9(2),pp.167-193.
6.Baker,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1995,7(2),pp.237,223-243.
7.Baker,M.,[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Baker,M.,The role of corpora in investigating the linguistic behaviour of translators [J]. ,1999,4(2),pp.281-298.
9.Baker,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2000(2),pp.241-266.
10.Baker,P., [M]. London:Continuum,2006.
11.Bal,M.,(van B. Christine,Trans.)[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5.
12.Bal,M.,[M]. Sonoma:Polebridge Press,1991.
13.Biber,D. et al.,[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a:880.
14.Bloomfield,L.,[M].New York,1933.
15.Bloomfield,M.,On Assimil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ongeneric Classes of Words[J]. ,1895(16),pp.409-434.
16.Bloor,T.and Bloor,M.,[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7.Brown,G.and Yule,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8.Bulter,C.,[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19.Burton Watson, [M]. Copper Canyon Press,1994.
20.Carter and Simpson.,[C]. London:Unwin Hyman,1989:1-17.
21.Cermak,F.,Today’s corpus linguistics:Some open questions[J]. ,2002,7(2),265-282.
22.Chatman,S.,[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23.Cheang,A. W.,The Master’s Voice:On Reading,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J].,2000,62(3),pp.563-581.
24.Chomsky,N.,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25.Clark,K. J.,Three kinds of Confucian scholarship[J].,2006.
26.Danes,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A].In F.Danes ed.,[C]. Prague:Academia,1974,p.114.
27.Danes,F.,On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ext structures[J]. ,1970(1),pp.72-78.
28.Danes,F.,One instance of Prague school methodology:Functional analysis of utterance and Text[A]. In P. L. Garvin(ed.),[C]. The Hague:Mouton,1969,p.132.
29.Dickie,G.,. [M]. Oxford:OUP,1973.
30.Drew,E.,[Z].New York:Dell,1959.
31.Durrant,S.W.,On translating Lun Yu [J].,1981,3(1),pp.109-119.
32.Edw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22
33.Eoyang,Eugene Chan,Review on 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J]. ,2005(12),pp.587-589.
34.Evert,S.,Corpora and Collocations [A].In A. Lüdeling and M. Kyto(eds.),Corpus Linguistics [C]. .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35.Fairclough,N.[M]. London:Longman,1995.
36.Fawcett,P.,[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7.Feng,Q.H.,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38.Firth,J.R., [C].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39.Focault,M.,The Order of Discourse. In Philip Rice & Patricia Waugh(ed.). [C].London:Edward Arnold,1992.
40.Fowler,R. et al.,[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41.Fowler,R.,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42.Fries,P.,On the status of theme in English:Arguments from discourse [J]. ,1981,6(1):19,pp.1-38.
43.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44.Genette,G., [M].Jane E. Lewin(tran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187.
45.Gentzler,E.,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22.
46.Geoffrey N.Leech,[M]. New York:Random House,1980.
47.Ghadessy,M. and Gao,Y.,Small corpora and translation:Comparing thematic organization in two languages [A]. In M. Ghadessy,A. Henry and R. L. Roseberry(eds.),[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1,pp.335-362.
48.Girardot,N.J.,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49.Greenbaum,S. and Quirk,R.,[M]. London:Longman,1990.
50.Grice,H. P[A]. In:Cole,P. and Morgan,J.eds.,[C].Academic Press,New York,pp.41-58.
51.Halliday and Others,[M]. London:Longmans,1964.
52.Halliday,M. A. K.,(2nd ed.)[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3.Halliday,M. A. K.,[M]. London:Edward Arnold,1973,pp.112
54.Halliday,M. A. K. and Hasan,R., [M]. London:Longman,1976.
55.Halliday,M. A. K. and Matthiessen,C. M. I. M.,[M]. London:Edward Arnold,2004.
56.Halliday,M. A. K. and Hasan, R.,[M]. London:Longman,1976.
57.Halliday,M.A.K[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78,2001,p.139.
58.Halliday,M.A.K. and Hasan,R.,1989,[M].
59.Halliday,M.A.K. and Matthiessen,C.,[M] . London:Continuum,1999.
60.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A].In Chatman,S.(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C].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330-368.
61.Halliday,M.A.K.and Hasan,R., [M]. Burwood,Vic:Deakin University,1985,p.12.
62.Halliday,M. A. K.,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London:Edward Arnold,1994,pp.37-38,106,334.
63.Halliday,M. A. K.,[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London:Edward Arnold,1978,p.33.
64.Halverson,S.L.,Translation Studies and Representative Corpora: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Translation Corpora,theoretical/Descriptive Categories and a Conception of the Object of Study [J]. ,1998:Vol .43.
65.Hargreaves,P.,How important is collocation in testing the learner’s language proficiency?[A]. In M. Lewis, [C]. 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66.Harman,B. L., [M]. 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
67.Hatim,B.,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8.Hatim,B.and Mason,I.,[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9.Henderson,John B.,Review on the Original Analects: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A New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by E. Bruce Books and A. Taeko Brooks[J].1999,58(3),pp.791-793.
70.Herman,D.,Quantitative methods in narratology:A corpus-based study of motion events in stories [A]. In J. C. Meister (ed.), [C]. 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5,p.131.
71.Hoey,M.,A World beyond Collocations:New Perspectives on Vocabulary Teaching [A]. In M. Lewis,[C]. 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72.House,J., [M]. Tubingen:Gunter Narr,1997.
73.Humboldt,Wilhelm von,[M]. Berlin:Reprinted Bonn,1836.
74.Hungming,K., [M]. Shang Hai:Kelly and Walsh,Limited,and at HongKong-Yaokohama-Singapore,1898.
75.Hunston,S. and Francis,G.,[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76.Hunston,S., [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77.Jakobson,R.,Sound Symbolism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 unpublished m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Semiotics and the Arts[C].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8.
78.James,L.,[M].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1,pp.137-354.
79.Jespersen,O., [M]. London:Allen and Unwin. 1922.
80.Jespersen,O.,[M]. London:Routledge,1922.
81.Jespersen,O.,[M].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24.
82.Kenny,D.,Lexical hide-and-seek:Looking for creativity in a parallel corpus[A]. In Olohan,M.(ed)[C]. Manchester,St.Jerone,2000.
83.Kenny,D.,[M]. Manchester/Northampton:St.Jerome Publishing,2001.
84.Kenny,G., [M].New York:Longman,2000.
85.Kupperman,J.J.,[A].In Bryan W. Van Norden,[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6.Lakoff,G. and Johnson,M.,[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7.Lakoff,R. T., [M]. New York:Basic Books,1990.
88.Lanham,R. A., [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p.81.
89.Laviosa,S.,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J]. 1998,43(4),pp.565,557-570.
90.Lawler,J.M.,Women,Men and Bristly Things:The Phonosemantics of the BR- Assonance in English [A]. In [C].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
91.Leech,G. N.,[M]. London:Longman:1969,pp.1-2.
92.Levinson,S. C.,[M]. Cambridge:CUP,1983.
93.Li,C. N.,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A]. In C. N. Li.(ed.), [C].London:Academic Press,1975,pp.457-490.
94.Lin Yutang, [M]. Tianjin: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2002.
95.Lionel Giles, [M].New York:Barnes & Noble Classics,2003.
96.Liu,Z.Q., [M].Beijing:Guangming Daily Press,2010.
97.Louw,W.E.,Contextual Prosodic Theory:Bringing Semantic Prosodies to life[A]. In Chris Heffer and Helen Saunston,[C].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0.
98.Louw,W.E. 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 [A]. In Baker,M.,Francis,G. and Tognini,Bonelli E.(ed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pp.157-176.
99.Lyons,J.,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452.
100.Magnus,M.,[NTNU]. 2001.
101.Makeham,John,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early Chinese texts:The case of The Analects[J].,2006.
102.Martin,J. R.,[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103.Mathesius,V.,(L. Duskova and E. Vacheck,Trans.)[M]. Prague:Academia,1975.
104.Mathesius,V.,On so-calle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J]. ,1982(5),pp.174-178.
105.May,R.,[M]. 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4.
106.Mitchell,T.F., [M].London:Longman,1975.
107.Newmark,P.,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8.Nida,E. A.,[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9.Olohan,M., [M].New York:Routledge,2004.
110.Owen,S., [M].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11.Palmer,F. 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6.
112.Paltridge,B.,[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113.Papegaaij,B.and Schubert,K., [M]. 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8.
114.Partington,A.,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15.Partington,A.,Semantic Prosody and Semantic Preference [J]. 2004,9(1),pp.131-156,2004.
116.Peirce,Charles S.,Logic as Semiotic:The Theory of Signs[A]. in S.Büchler(ed.),[C]. Dover,N.Y.,1955.
117.Pfister,L.,Serving or suffocating the sage?-Reviewing the efforts of 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Book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James Legge(A.D.1815-1897)[J](Spring & Autumn),1990,pp.25-55.
118.Pfister,L., [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GmbH,2004
119.Prince,G., [M].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7,p.31.
120.Quirk,R.,Greenbaum,S.,Leech,G. and Startvik,J., [M].London:Longman,1972,pp.661
121.Romberg,B., [M].Miachael Taylor & Harold H. Borland(trans.). Storkhom:Almquist & Wiksell,1962,p.23.
122.Sapir,E.,A Study in Phonetic Symbolism[J].,Vol.12,1929,pp.225-239.
123.Saussure,F.,[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24.Schaberg,D.,“Sell it!Sell it!”:Recent translations of Lunyu [J].2001,12,pp.115-139.
125.Schleiermacher,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WaltraudBartscht,trans). In ,eds. Rainer Schulte and John Biguenet [C].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78.
126.Scholes,R.,Phelan,J. and Kellogg,R.,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 .
127.Shin,Vincent Yu-chung,trans. [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3.
128.Sinclair,J.,[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29.Sinclair,J.,The Lexical Item[A]. In s,ed. E.Weigand[C].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30.Sinclair,J.,[M]. Textus IX,1996.
131.Slingerland,E.,Review on The Original Analects by E. Bruce Brooks and A.Taeko Brooks [J].,2000,50(1),pp.137-139.
132.Spence,J.,What Confucius said[J].,1997(4).
133.Spencer,D.,[M].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0.
134.Sperber,D. and D. Wilson,Relevance:[M]. Oxford:Blackwell,1986/1995.
135.Stanzel,F. K., [M]. Charlotte Goedsche(trans.). Cambridge:CUP. 1984.
136.Startvik,J.,Corpora Are Becoming Mainstream[A]. In Thomas,J.& Short,M.(eds.)[C].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6.
137.Stubbs,M.,[M]. Oxford:Blackwell,1996.
138.Stubbs,M.,[M].Oxford:Blackwell,2001.
139.Taam,Cheuk-Woon,On studies of Confucius [J].1953,3(2),pp.147-165
140.Thompso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41.Todorov,T., [M].The Hague:Mounton,1969.
142.Toolan,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143.Tsao,F.,Linguistics and written discourse in particular languages:Contrastive studies:English and Chinese(Mandarin)[A]. In R. B. Kaplan,R. L. Jones,& G. R. Tucker(ed.), [C]. 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p.151.
144.Van Dijk,T. A., [M]. London:Longman,1977.
145.Wales,K.,[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2001.
146.Wales,K.,(2nd ed.)[M]. 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p.157.
147.Webster,M., [M]. London: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1995.
148.Weil,H.,[M]. Paris,1844.
149.Wescott,R.W.,[M]. Lake Bluff,Illinois:Jupiter Press,1980.
150.Widdowson,H. G.,[M]. London:Longman,1975,p.3.
151.Wong,Siu-kit,Allan Chung-hang Lo and Kwong-tai Lam,trans. [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152.Xiao,Z. and McEnery,A. M.,Collocation,Semantic Prosody and Near Synonymy-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J]. ,2006,pp.103-129.
153. M.Barr:《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4.M.Fludernik:《叙事理论的历史(下):从结构主义到现在》,James Plelan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5.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巴赫金研究概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15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157.鲍世修:《形神兼备功力不凡——读林戊荪译“孙子兵法”》,《中国翻译》1996年第3期。
158.[俄]布林斯卡娅:《儿童心理发展概论》,李子卓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159.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160.曹慧:《论文化语境在〈论语〉英译本中的传达》,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61.曹剑芳:《吴宗济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62.曹胜男:《从文本可译性的角度对比研究亚瑟·威利与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6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64.陈红、李加军:《古籍英译译者选词差异实证研究——以〈孙子兵法〉英译独特用词为例》,《中国翻译》2009年第6期。
165.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6期。
166.陈会军:《词汇密度与难易度感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167.陈敬:《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8.陈良运:《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69.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0.陈旸:《〈论语〉英译本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方法》,《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17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2.陈子典:《广东当代儿童文学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3.程欢欢:《〈论语〉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74.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学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75.戴俊霞:《〈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76.邓芳:《从生命意识到酒神精神——论“红高粱家族”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177.董琇:《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赛珍珠翻译风格探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8.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79.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0.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1.高婧怡:《试论〈论语〉和〈文艺对话集〉中对话的差异》,《世界文学》2011年第1期。
18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3.葛亚芬:《从关联理论看〈论语〉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9年。
184.辜正坤:《人类语言意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槿式——兼论汉诗音象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185.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6.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87.桂诗春:《什么是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88.郭鸿:《英语文体分析》,军事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89.郭沫若:《沫若文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90.郭小聪:《在中西文化的源头上——孔子〈论语〉与苏格拉底对话录比较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91.过常宝:《〈论语〉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2.韩国良:《从〈老子〉到〈论语〉——先秦诸子文体辩议》,《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93.韩士奇:《名著译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第4期。
194.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195.贺祥麟:《我看赛珍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9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7.洪涛:《论中国五大小说名著的不可译现象》,《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
198.侯维瑞:《文学文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99.侯文华:《〈论语〉文体考论》,《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00.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1.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202.胡孝根:《〈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的文体差异及其对意义生成的影响》,《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
20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06.黄凤仪:《儿童语句式英译技巧初探》,《南平师生学报》2001年第3期。
207.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208.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209.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0.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11.黄海翔:《规范伦理学视角下典籍英译异化策略的再审视——兼评〈孙子兵法〉Mair英译本的杂合伦理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12.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3.黄雪霞:《〈论语〉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14.黄衍:《论英语主位与述位》,《外国语》1985年第5期。
215.黄忠廉:《全译转换的思维——语言过程》,《上海翻译》2008年第2期。
216.姜其煌:《欧美红学》,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17.蒋风:《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
218.蒋洪新:《英美诗歌选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9.蒋哲杰:《〈文心雕龙〉骈句的英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0.金廷显:《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1年。
221.景晓莺:《英语诗歌常识与名作研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2.敬洪:《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23.孔子著:《论语》,万亭注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24.郎淑文:《〈论语〉英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25.黎翠珍:《长路漫漫入夜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6.李爱军:《语调研究中心理论和声学等价单位》,《声学技术》2005年第4期。
227.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28.李发根:《小句经验功能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7期。
229.李广田:《谈散文》,选自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0.李慧香:《巧用叠音词》,《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5年第7期。
231.李江梅:《叙述视角越界的“陌生化”创作效果——对〈雌性的草地〉和〈红高粱〉的个案解读》,《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232.李娟、张权:《从汉语的音韵特征看语言的认知理据性》,《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
233.李军:《对〈孙子兵法〉Lionel Giles译本误读误译的案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234.李丽:《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5—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5.李林波:《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36.李零:《孙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7.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8.李莎:《音义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39.李映蓉:《张艺谋电影意识的新实验——〈秋菊打官司〉与〈红高粱〉之比较》,《电影评介》1993年第6期。
240.李运兴:《“主位”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7期。
241.李震:《酒足饭饱而后快》,选自贾平凹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2.李志岭:《汉字、欧洲字母文字与中西思维方式的关系》,《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243.李自国:《论红高粱的叙事视角》,《汉江论坛》2012年第2期。
244.李宗刚:《民间视阈下〈红高粱〉英雄叙事的再解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45.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46.林非:《散文新论》,中华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247.林岗:《建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248.林语堂:《论翻译》,选自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49.林语堂:《无所不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0.林语堂:《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1.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中国翻译》2007年第6期。
252.刘国辉、汪兴富:《名化、级差转移、原型范畴及名化研究框架体系的思考》,《外国语》2005年第4期。
25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254.刘宓庆:《翻译的风格论》,《外国语》1990年第3期。
255.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外国语》1996年第1期。
25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57.刘士聪:《散文的“情韵”与翻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258.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59.刘翔平、葛鲁嘉:《女性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260.刘勰:《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261.刘勰:《文心雕龙》,杨国斌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262.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63.刘易斯·校阿克瑞流斯·弗罗曼:《语言与权力》,人文国际出版社1992年版。
264.刘重德:《论译诗》(下),《现代外语》1996年第3期。
265.柳存仁:《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一——读西蒙·李(Simon Leys)新译〈论语〉》,载任继愈《国际汉学》(四),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266.龙必锟:《文心雕龙全释》(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7.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68.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记一篇》,选自《鲁迅全集》(十六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69.罗丹、贾德江:《目的论观照下的〈论语〉中“仁”和“礼”的英译——基于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70.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1.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施家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72.吕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翻译学的构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73.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74.吕逸新、董梅:《〈论语〉文体形式的文化阐释》,《管子学刊》2009年第3期。
275.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76.马婷:《寻找最初的恣意辉煌——从小说〈红高粱〉到电影〈红高粱〉》,《小说评论》2007年第S1期。
277.马晓翙:《西方小说的叙事结构》,《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78.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9.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0.莫言:《关于〈红高粱〉的写作情况》,《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281.莫言:《红高粱》,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
282.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3.聂珍钊:《论英语诗歌的重音与重读》,《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84.欧阳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5.欧阳基:《漫长的旅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86.潘璠、冯跃进:《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
287.潘嘉玢、刘瑞祥:《评格里菲思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
288.潘卫民、毛荣贵:《语言的音韵美及其翻译再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9.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90.濮建忠:《学习者动词行为——类联接搭配及词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92.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93.乔志高:《一言难尽——我的双语生涯》,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4.乔志高:《长夜漫漫路迢迢》,今日世界出版社1973年版。
295.乔志高:《恍如昨日》,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296.乔志高:《自言自语》,九歌出版社2008年版。
297.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98.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99.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0.裘燕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01.全炯俊:《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改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302.任晓霏、冯庆华:《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3.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4.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05.赛珍珠:《大地》,王逢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6.沙博里:《〈水浒传〉的英译》,《翻译通讯》1984年第2期。
307.沙博理、宋淑碧译:《我的中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08.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郎樱、徐效民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309.尚必武:《叙事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语料库叙事学评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10.尚必武:《叙述聚焦研究的嬗变与态势》,《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11.尚营林等译:《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12.佘爱春:《生命狂欢·民族寓言·意识形态——电影〈红高粱〉的一种读解》,《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313.申丹:《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
314.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6.申连云:《翻译研究中的规定和描写》,《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
317.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方言》1994年第3期。
318.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19.石锋:《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320.石锋:《语调格局——实验语音学的奠基石》,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321.斯托克·哈特曼:《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322.苏福忠、张敏:《快乐王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32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24.孙昌坤:《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原道〉中“文”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
325.孙建成、温秀颖:《从〈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交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5期。
326.唐伟胜:《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外国语》2003年第5期。
327.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28.田华:《儿童文学语言的选词特点》,《学语文》2007年第2期。
329.屠国元、吴莎:《〈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30.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331.王晨婕:《从目的论视角解读林语堂英译〈论语〉中的“叛逆”现象》,《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32.王晨婕:《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33.王芳:《阐释的多元与〈论语〉的复译》,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34.王逢振:《专家学者发言集萃——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5.王改娣:《诗歌中音义结合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0期。
336.王桂珍:《主题、主位与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现代外语》1996年第4期。
337.王国维:《人间词话》,岳麓书社2012年版。
338.王海华、王同顺:《CASUSE语义韵的对比研究》,《现代外语》2005年第3期。
339.王宏印:《译品双璧,译事典范——林戊荪先生典籍英译探究侧记》,《中国翻译》2011年第6期。
340.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41.王建:《法律英语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汉译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342.王克非、秦洪武:《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基于对应语料库的宏观分析》,《外语学刊》2009年第1期。
343.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4.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345.王立非、陈功:《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346.王培娟:《诗性与思辨——〈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对话体探微》,《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47.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8.王婷:《从读者接受角度比较〈论语〉的三个译本》,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49.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外语研究》2010年第2期。
350.王寅:《相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51.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求索》2006年第2期。
352.王勇:《E.斯林格伦德〈论语〉译本介评》,《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第1期。
35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4.王运来、罗静:《赛珍珠与南京大学》(中国名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第4期。
355.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版。
356.韦汇余、张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连石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357.卫乃兴、桂诗春、杨惠中:《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8.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学生英语中的语义韵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6年第5期。
359.魏志荣:《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论语〉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60.文军、俞森林:《语料库研究与翻译——介绍翻译中的词汇及其创造性: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61.吴恋:《柏拉图与孔子的对话体比较》,《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5期。
362.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63.夏蓉:《〈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语篇功能对比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8期。
364.肖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与孔子〈论语〉问答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65.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外语研究》2005年第4期。
366.萧兵:《张艺谋电影与人类元语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的文化阐释》,《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
367.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
368.徐家荣:《儿童文学翻译中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
36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
370.徐盛桓:《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37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37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73.许渊冲:《诗书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74.许渊冲:《苏轼诗词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7.阎振赢:《理雅各英译论语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378.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黄山书社2007年版。
379.杨国斌:《〈文心雕龙·神思〉英译三种之比较》,《中国翻译》1991年第4期。
380.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1.杨婕:《以文化为中心的功能翻译法与〈论语〉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4年。
382.杨柳:《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83.杨明:《汉译英中的主题、主语与主位》,《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384.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385.姚君伟:《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86.姚锡佩:《从赛珍珠谈鲁迅说起——兼述赛珍珠其人其书》,《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4期。
387.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8.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9.于汝波:《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90.余渭深:《语言的功能——系统、语用和认知》,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92.郁炳隆、唐再兴:《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93.袁德成:《快乐王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4.袁济喜:《从孔子〈论语〉的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95.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96.袁士槟:The Art of Wa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397.张爱惠:《曲径通幽:〈红楼梦〉回目英译的主位化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98.张保红:《中外诗人共灵犀——英汉诗歌比读与翻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99.张道振:《主位推进与译文连贯的意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00.张德禄、张国:《英语文体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01.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402.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03.张今、张克定:《英汉信息结构对比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4.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05.张娜:《论儿童文学中比喻的童趣》,《文学自由谈》2011年第12期。
40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40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08.张秋林:《论翻译的对话性:兼评〈论语〉中哲学词汇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409.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0.张卫中:《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1.张孝评:《中国当代诗学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2.张秀国:《英语修辞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3.张永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
414.张长青:《文心雕龙新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5.张子清:《专家学者发言集萃——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16.章莉:《后殖民视域下辜鸿铭的儒经英译》,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17.赵小品、胡梅红:《主位推进与衔接手段在汉译英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418.赵忠德:《音系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19.郑蕊:《浅谈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时代文学》2011年第4期。
420.郑铁生:《半个世纪关于〈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理性思考》,《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1期。
421.郑远汉:《言语风格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22.钟明国:《整体论关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423.钟再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跨文化视阈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424.周波:《略谈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古代文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25.周发祥:《西人读孔今犹新——西蒙·利斯〈论语〉译本评介》,载阎纯德《汉学研究》(八),中华书局2004年版。
426.周国凤:《〈论语〉蕴含的其他文体的萌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2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98年版。
428.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29.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1.朱光潜:《诗的实质与形式》,选自《朱光潜全集》(8),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32.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33.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
43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35.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36.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语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437.朱萍:《从目的论看辜鸿铭英译之儒家经典》,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0年。
438.朱永富:《论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审美风格——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中英雄形象为中心的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39.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40.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1.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2.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44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