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文体学》借助现代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语料库翻译学的新成果,建立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运用语料库手段,从叙事学视角研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及其翻译;利用话语分析手段研究《大地》中译本的男女主人公性别话语特征;从陌生化入手研究赛珍珠《水浒传》的独特翻译;选取莫言小说《红高粱》及葛浩文译本作为语料,研究小说叙事情景的翻译;利用功能文体学理论方法研究《论语》对话体的翻译;标注、统计《文心雕龙》中的隐喻、衔接,研究《文心雕龙》典型文体特征及其翻译;从小句功能、及物性等角度研究《孙子兵法》的文体功能和翻译;选取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作为语料,计算散文审美信息的分布,研究散文文体的翻译规范;运用语音语料库技术,从音义学角度探究苏轼诗词翻译的语音学特征;借助网络双语新闻语料库,研究新闻名物化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ylistics" draws on the new achievements of modern stylistics, corpus linguistics and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system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ylistics. By using corpus-based methods, it studies the narrative art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i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It uses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the gender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protagonist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Good Earth". It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defamiliarization to study the unique translation of Pearl S. Buck's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 Selecting Mo Yan's novel "Red Sorghum" and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as the corpus, it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rrative situations in the novel. It uses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functional stylistic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ialogue styl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t annotates and statistics the metaphors and cohesion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nd studies the typical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nd i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ause function and transitivity, etc., it studies the stylistic functions and translation of "The Art of War". Selecting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essays as the corpus, it calcul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in the essays and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norms of essay styles.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phonetic corpus, it explores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Su Shi'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osemantics. With the help of the online bilingual news corpus, it studie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nominalization in news and its translation.
1.Agrawal,P.K.,A New Approach to Phonosemantics[J]. ,2014(1),p.107.
2.Altenberg,B. and M. Tapper,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 [A]. In Granger,S.(ed.), [C]. 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88,pp.80-93.
3.Ames,R. T. and Henry,R.J [M]. New York:The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1998.
4.Austin,J. L.,[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Baker,M.,A Corpus-based View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J].,2004,9(2),pp.167-193.
6.Baker,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1995,7(2),pp.237,223-243.
7.Baker,M.,[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Baker,M.,The role of corpora in investigating the linguistic behaviour of translators [J]. ,1999,4(2),pp.281-298.
9.Baker,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2000(2),pp.241-266.
10.Baker,P., [M]. London:Continuum,2006.
11.Bal,M.,(van B. Christine,Trans.)[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5.
12.Bal,M.,[M]. Sonoma:Polebridge Press,1991.
13.Biber,D. et al.,[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a:880.
14.Bloomfield,L.,[M].New York,1933.
15.Bloomfield,M.,On Assimil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ongeneric Classes of Words[J]. ,1895(16),pp.409-434.
16.Bloor,T.and Bloor,M.,[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7.Brown,G.and Yule,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8.Bulter,C.,[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19.Burton Watson, [M]. Copper Canyon Press,1994.
20.Carter and Simpson.,[C]. London:Unwin Hyman,1989:1-17.
21.Cermak,F.,Today’s corpus linguistics:Some open questions[J]. ,2002,7(2),265-282.
22.Chatman,S.,[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23.Cheang,A. W.,The Master’s Voice:On Reading,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J].,2000,62(3),pp.563-581.
24.Chomsky,N.,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25.Clark,K. J.,Three kinds of Confucian scholarship[J].,2006.
26.Danes,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A].In F.Danes ed.,[C]. Prague:Academia,1974,p.114.
27.Danes,F.,On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ext structures[J]. ,1970(1),pp.72-78.
28.Danes,F.,One instance of Prague school methodology:Functional analysis of utterance and Text[A]. In P. L. Garvin(ed.),[C]. The Hague:Mouton,1969,p.132.
29.Dickie,G.,. [M]. Oxford:OUP,1973.
30.Drew,E.,[Z].New York:Dell,1959.
31.Durrant,S.W.,On translating Lun Yu [J].,1981,3(1),pp.109-119.
32.Edw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22
33.Eoyang,Eugene Chan,Review on 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J]. ,2005(12),pp.587-589.
34.Evert,S.,Corpora and Collocations [A].In A. Lüdeling and M. Kyto(eds.),Corpus Linguistics [C]. .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35.Fairclough,N.[M]. London:Longman,1995.
36.Fawcett,P.,[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7.Feng,Q.H.,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38.Firth,J.R., [C].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39.Focault,M.,The Order of Discourse. In Philip Rice & Patricia Waugh(ed.). [C].London:Edward Arnold,1992.
40.Fowler,R. et al.,[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41.Fowler,R.,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42.Fries,P.,On the status of theme in English:Arguments from discourse [J]. ,1981,6(1):19,pp.1-38.
43.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44.Genette,G., [M].Jane E. Lewin(tran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187.
45.Gentzler,E.,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22.
46.Geoffrey N.Leech,[M]. New York:Random House,1980.
47.Ghadessy,M. and Gao,Y.,Small corpora and translation:Comparing thematic organization in two languages [A]. In M. Ghadessy,A. Henry and R. L. Roseberry(eds.),[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1,pp.335-362.
48.Girardot,N.J.,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49.Greenbaum,S. and Quirk,R.,[M]. London:Longman,1990.
50.Grice,H. P[A]. In:Cole,P. and Morgan,J.eds.,[C].Academic Press,New York,pp.41-58.
51.Halliday and Others,[M]. London:Longmans,1964.
52.Halliday,M. A. K.,(2nd ed.)[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3.Halliday,M. A. K.,[M]. London:Edward Arnold,1973,pp.112
54.Halliday,M. A. K. and Hasan,R., [M]. London:Longman,1976.
55.Halliday,M. A. K. and Matthiessen,C. M. I. M.,[M]. London:Edward Arnold,2004.
56.Halliday,M. A. K. and Hasan, R.,[M]. London:Longman,1976.
57.Halliday,M.A.K[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78,2001,p.139.
58.Halliday,M.A.K. and Hasan,R.,1989,[M].
59.Halliday,M.A.K. and Matthiessen,C.,[M] . London:Continuum,1999.
60.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A].In Chatman,S.(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C].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330-368.
61.Halliday,M.A.K.and Hasan,R., [M]. Burwood,Vic:Deakin University,1985,p.12.
62.Halliday,M. A. K.,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London:Edward Arnold,1994,pp.37-38,106,334.
63.Halliday,M. A. K.,[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London:Edward Arnold,1978,p.33.
64.Halverson,S.L.,Translation Studies and Representative Corpora: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Translation Corpora,theoretical/Descriptive Categories and a Conception of the Object of Study [J]. ,1998:Vol .43.
65.Hargreaves,P.,How important is collocation in testing the learner’s language proficiency?[A]. In M. Lewis, [C]. 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66.Harman,B. L., [M]. 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
67.Hatim,B.,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8.Hatim,B.and Mason,I.,[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9.Henderson,John B.,Review on the Original Analects: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A New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by E. Bruce Books and A. Taeko Brooks[J].1999,58(3),pp.791-793.
70.Herman,D.,Quantitative methods in narratology:A corpus-based study of motion events in stories [A]. In J. C. Meister (ed.), [C]. 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5,p.131.
71.Hoey,M.,A World beyond Collocations:New Perspectives on Vocabulary Teaching [A]. In M. Lewis,[C]. 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72.House,J., [M]. Tubingen:Gunter Narr,1997.
73.Humboldt,Wilhelm von,[M]. Berlin:Reprinted Bonn,1836.
74.Hungming,K., [M]. Shang Hai:Kelly and Walsh,Limited,and at HongKong-Yaokohama-Singapore,1898.
75.Hunston,S. and Francis,G.,[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76.Hunston,S., [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77.Jakobson,R.,Sound Symbolism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 unpublished m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Semiotics and the Arts[C].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8.
78.James,L.,[M].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1,pp.137-354.
79.Jespersen,O., [M]. London:Allen and Unwin. 1922.
80.Jespersen,O.,[M]. London:Routledge,1922.
81.Jespersen,O.,[M].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24.
82.Kenny,D.,Lexical hide-and-seek:Looking for creativity in a parallel corpus[A]. In Olohan,M.(ed)[C]. Manchester,St.Jerone,2000.
83.Kenny,D.,[M]. Manchester/Northampton:St.Jerome Publishing,2001.
84.Kenny,G., [M].New York:Longman,2000.
85.Kupperman,J.J.,[A].In Bryan W. Van Norden,[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6.Lakoff,G. and Johnson,M.,[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7.Lakoff,R. T., [M]. New York:Basic Books,1990.
88.Lanham,R. A., [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p.81.
89.Laviosa,S.,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J]. 1998,43(4),pp.565,557-570.
90.Lawler,J.M.,Women,Men and Bristly Things:The Phonosemantics of the BR- Assonance in English [A]. In [C].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
91.Leech,G. N.,[M]. London:Longman:1969,pp.1-2.
92.Levinson,S. C.,[M]. Cambridge:CUP,1983.
93.Li,C. N.,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A]. In C. N. Li.(ed.), [C].London:Academic Press,1975,pp.457-490.
94.Lin Yutang, [M]. Tianjin: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2002.
95.Lionel Giles, [M].New York:Barnes & Noble Classics,2003.
96.Liu,Z.Q., [M].Beijing:Guangming Daily Press,2010.
97.Louw,W.E.,Contextual Prosodic Theory:Bringing Semantic Prosodies to life[A]. In Chris Heffer and Helen Saunston,[C].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0.
98.Louw,W.E. 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 [A]. In Baker,M.,Francis,G. and Tognini,Bonelli E.(ed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pp.157-176.
99.Lyons,J.,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452.
100.Magnus,M.,[NTNU]. 2001.
101.Makeham,John,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early Chinese texts:The case of The Analects[J].,2006.
102.Martin,J. R.,[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103.Mathesius,V.,(L. Duskova and E. Vacheck,Trans.)[M]. Prague:Academia,1975.
104.Mathesius,V.,On so-calle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J]. ,1982(5),pp.174-178.
105.May,R.,[M]. 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4.
106.Mitchell,T.F., [M].London:Longman,1975.
107.Newmark,P.,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8.Nida,E. A.,[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9.Olohan,M., [M].New York:Routledge,2004.
110.Owen,S., [M].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11.Palmer,F. 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6.
112.Paltridge,B.,[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113.Papegaaij,B.and Schubert,K., [M]. 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8.
114.Partington,A.,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15.Partington,A.,Semantic Prosody and Semantic Preference [J]. 2004,9(1),pp.131-156,2004.
116.Peirce,Charles S.,Logic as Semiotic:The Theory of Signs[A]. in S.Büchler(ed.),[C]. Dover,N.Y.,1955.
117.Pfister,L.,Serving or suffocating the sage?-Reviewing the efforts of 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Book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James Legge(A.D.1815-1897)[J](Spring & Autumn),1990,pp.25-55.
118.Pfister,L., [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GmbH,2004
119.Prince,G., [M].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7,p.31.
120.Quirk,R.,Greenbaum,S.,Leech,G. and Startvik,J., [M].London:Longman,1972,pp.661
121.Romberg,B., [M].Miachael Taylor & Harold H. Borland(trans.). Storkhom:Almquist & Wiksell,1962,p.23.
122.Sapir,E.,A Study in Phonetic Symbolism[J].,Vol.12,1929,pp.225-239.
123.Saussure,F.,[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24.Schaberg,D.,“Sell it!Sell it!”:Recent translations of Lunyu [J].2001,12,pp.115-139.
125.Schleiermacher,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WaltraudBartscht,trans). In ,eds. Rainer Schulte and John Biguenet [C].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78.
126.Scholes,R.,Phelan,J. and Kellogg,R.,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 .
127.Shin,Vincent Yu-chung,trans. [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3.
128.Sinclair,J.,[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29.Sinclair,J.,The Lexical Item[A]. In s,ed. E.Weigand[C].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30.Sinclair,J.,[M]. Textus IX,1996.
131.Slingerland,E.,Review on The Original Analects by E. Bruce Brooks and A.Taeko Brooks [J].,2000,50(1),pp.137-139.
132.Spence,J.,What Confucius said[J].,1997(4).
133.Spencer,D.,[M].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0.
134.Sperber,D. and D. Wilson,Relevance:[M]. Oxford:Blackwell,1986/1995.
135.Stanzel,F. K., [M]. Charlotte Goedsche(trans.). Cambridge:CUP. 1984.
136.Startvik,J.,Corpora Are Becoming Mainstream[A]. In Thomas,J.& Short,M.(eds.)[C].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6.
137.Stubbs,M.,[M]. Oxford:Blackwell,1996.
138.Stubbs,M.,[M].Oxford:Blackwell,2001.
139.Taam,Cheuk-Woon,On studies of Confucius [J].1953,3(2),pp.147-165
140.Thompso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41.Todorov,T., [M].The Hague:Mounton,1969.
142.Toolan,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143.Tsao,F.,Linguistics and written discourse in particular languages:Contrastive studies:English and Chinese(Mandarin)[A]. In R. B. Kaplan,R. L. Jones,& G. R. Tucker(ed.), [C]. 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p.151.
144.Van Dijk,T. A., [M]. London:Longman,1977.
145.Wales,K.,[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2001.
146.Wales,K.,(2nd ed.)[M]. 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p.157.
147.Webster,M., [M]. London: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1995.
148.Weil,H.,[M]. Paris,1844.
149.Wescott,R.W.,[M]. Lake Bluff,Illinois:Jupiter Press,1980.
150.Widdowson,H. G.,[M]. London:Longman,1975,p.3.
151.Wong,Siu-kit,Allan Chung-hang Lo and Kwong-tai Lam,trans. [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152.Xiao,Z. and McEnery,A. M.,Collocation,Semantic Prosody and Near Synonymy-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J]. ,2006,pp.103-129.
153. M.Barr:《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4.M.Fludernik:《叙事理论的历史(下):从结构主义到现在》,James Plelan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5.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巴赫金研究概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15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157.鲍世修:《形神兼备功力不凡——读林戊荪译“孙子兵法”》,《中国翻译》1996年第3期。
158.[俄]布林斯卡娅:《儿童心理发展概论》,李子卓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159.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160.曹慧:《论文化语境在〈论语〉英译本中的传达》,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61.曹剑芳:《吴宗济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62.曹胜男:《从文本可译性的角度对比研究亚瑟·威利与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6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64.陈红、李加军:《古籍英译译者选词差异实证研究——以〈孙子兵法〉英译独特用词为例》,《中国翻译》2009年第6期。
165.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6期。
166.陈会军:《词汇密度与难易度感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167.陈敬:《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8.陈良运:《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69.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0.陈旸:《〈论语〉英译本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方法》,《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17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2.陈子典:《广东当代儿童文学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3.程欢欢:《〈论语〉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74.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学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75.戴俊霞:《〈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76.邓芳:《从生命意识到酒神精神——论“红高粱家族”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177.董琇:《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赛珍珠翻译风格探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8.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79.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0.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1.高婧怡:《试论〈论语〉和〈文艺对话集〉中对话的差异》,《世界文学》2011年第1期。
18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3.葛亚芬:《从关联理论看〈论语〉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9年。
184.辜正坤:《人类语言意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槿式——兼论汉诗音象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185.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6.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87.桂诗春:《什么是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88.郭鸿:《英语文体分析》,军事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89.郭沫若:《沫若文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90.郭小聪:《在中西文化的源头上——孔子〈论语〉与苏格拉底对话录比较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91.过常宝:《〈论语〉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2.韩国良:《从〈老子〉到〈论语〉——先秦诸子文体辩议》,《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93.韩士奇:《名著译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第4期。
194.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195.贺祥麟:《我看赛珍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9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7.洪涛:《论中国五大小说名著的不可译现象》,《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
198.侯维瑞:《文学文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99.侯文华:《〈论语〉文体考论》,《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00.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1.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202.胡孝根:《〈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的文体差异及其对意义生成的影响》,《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
20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06.黄凤仪:《儿童语句式英译技巧初探》,《南平师生学报》2001年第3期。
207.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208.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209.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0.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11.黄海翔:《规范伦理学视角下典籍英译异化策略的再审视——兼评〈孙子兵法〉Mair英译本的杂合伦理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12.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3.黄雪霞:《〈论语〉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14.黄衍:《论英语主位与述位》,《外国语》1985年第5期。
215.黄忠廉:《全译转换的思维——语言过程》,《上海翻译》2008年第2期。
216.姜其煌:《欧美红学》,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17.蒋风:《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
218.蒋洪新:《英美诗歌选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9.蒋哲杰:《〈文心雕龙〉骈句的英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0.金廷显:《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1年。
221.景晓莺:《英语诗歌常识与名作研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2.敬洪:《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23.孔子著:《论语》,万亭注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24.郎淑文:《〈论语〉英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25.黎翠珍:《长路漫漫入夜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6.李爱军:《语调研究中心理论和声学等价单位》,《声学技术》2005年第4期。
227.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28.李发根:《小句经验功能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7期。
229.李广田:《谈散文》,选自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0.李慧香:《巧用叠音词》,《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5年第7期。
231.李江梅:《叙述视角越界的“陌生化”创作效果——对〈雌性的草地〉和〈红高粱〉的个案解读》,《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232.李娟、张权:《从汉语的音韵特征看语言的认知理据性》,《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
233.李军:《对〈孙子兵法〉Lionel Giles译本误读误译的案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234.李丽:《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5—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5.李林波:《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36.李零:《孙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7.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8.李莎:《音义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39.李映蓉:《张艺谋电影意识的新实验——〈秋菊打官司〉与〈红高粱〉之比较》,《电影评介》1993年第6期。
240.李运兴:《“主位”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7期。
241.李震:《酒足饭饱而后快》,选自贾平凹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2.李志岭:《汉字、欧洲字母文字与中西思维方式的关系》,《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243.李自国:《论红高粱的叙事视角》,《汉江论坛》2012年第2期。
244.李宗刚:《民间视阈下〈红高粱〉英雄叙事的再解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45.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46.林非:《散文新论》,中华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247.林岗:《建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248.林语堂:《论翻译》,选自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49.林语堂:《无所不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0.林语堂:《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1.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中国翻译》2007年第6期。
252.刘国辉、汪兴富:《名化、级差转移、原型范畴及名化研究框架体系的思考》,《外国语》2005年第4期。
25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254.刘宓庆:《翻译的风格论》,《外国语》1990年第3期。
255.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外国语》1996年第1期。
25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57.刘士聪:《散文的“情韵”与翻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258.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59.刘翔平、葛鲁嘉:《女性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260.刘勰:《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261.刘勰:《文心雕龙》,杨国斌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262.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63.刘易斯·校阿克瑞流斯·弗罗曼:《语言与权力》,人文国际出版社1992年版。
264.刘重德:《论译诗》(下),《现代外语》1996年第3期。
265.柳存仁:《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一——读西蒙·李(Simon Leys)新译〈论语〉》,载任继愈《国际汉学》(四),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266.龙必锟:《文心雕龙全释》(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7.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68.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记一篇》,选自《鲁迅全集》(十六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69.罗丹、贾德江:《目的论观照下的〈论语〉中“仁”和“礼”的英译——基于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70.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1.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施家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72.吕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翻译学的构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73.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74.吕逸新、董梅:《〈论语〉文体形式的文化阐释》,《管子学刊》2009年第3期。
275.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76.马婷:《寻找最初的恣意辉煌——从小说〈红高粱〉到电影〈红高粱〉》,《小说评论》2007年第S1期。
277.马晓翙:《西方小说的叙事结构》,《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78.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9.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0.莫言:《关于〈红高粱〉的写作情况》,《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281.莫言:《红高粱》,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
282.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3.聂珍钊:《论英语诗歌的重音与重读》,《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84.欧阳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5.欧阳基:《漫长的旅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86.潘璠、冯跃进:《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
287.潘嘉玢、刘瑞祥:《评格里菲思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
288.潘卫民、毛荣贵:《语言的音韵美及其翻译再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9.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90.濮建忠:《学习者动词行为——类联接搭配及词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92.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93.乔志高:《一言难尽——我的双语生涯》,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4.乔志高:《长夜漫漫路迢迢》,今日世界出版社1973年版。
295.乔志高:《恍如昨日》,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296.乔志高:《自言自语》,九歌出版社2008年版。
297.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98.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99.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0.裘燕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01.全炯俊:《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改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302.任晓霏、冯庆华:《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3.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4.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05.赛珍珠:《大地》,王逢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6.沙博里:《〈水浒传〉的英译》,《翻译通讯》1984年第2期。
307.沙博理、宋淑碧译:《我的中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08.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郎樱、徐效民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309.尚必武:《叙事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语料库叙事学评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10.尚必武:《叙述聚焦研究的嬗变与态势》,《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11.尚营林等译:《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12.佘爱春:《生命狂欢·民族寓言·意识形态——电影〈红高粱〉的一种读解》,《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313.申丹:《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
314.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6.申连云:《翻译研究中的规定和描写》,《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
317.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方言》1994年第3期。
318.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19.石锋:《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320.石锋:《语调格局——实验语音学的奠基石》,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321.斯托克·哈特曼:《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322.苏福忠、张敏:《快乐王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32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24.孙昌坤:《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原道〉中“文”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
325.孙建成、温秀颖:《从〈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交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5期。
326.唐伟胜:《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外国语》2003年第5期。
327.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28.田华:《儿童文学语言的选词特点》,《学语文》2007年第2期。
329.屠国元、吴莎:《〈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30.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331.王晨婕:《从目的论视角解读林语堂英译〈论语〉中的“叛逆”现象》,《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32.王晨婕:《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33.王芳:《阐释的多元与〈论语〉的复译》,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34.王逢振:《专家学者发言集萃——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5.王改娣:《诗歌中音义结合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0期。
336.王桂珍:《主题、主位与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现代外语》1996年第4期。
337.王国维:《人间词话》,岳麓书社2012年版。
338.王海华、王同顺:《CASUSE语义韵的对比研究》,《现代外语》2005年第3期。
339.王宏印:《译品双璧,译事典范——林戊荪先生典籍英译探究侧记》,《中国翻译》2011年第6期。
340.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41.王建:《法律英语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汉译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342.王克非、秦洪武:《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基于对应语料库的宏观分析》,《外语学刊》2009年第1期。
343.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4.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345.王立非、陈功:《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346.王培娟:《诗性与思辨——〈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对话体探微》,《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47.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8.王婷:《从读者接受角度比较〈论语〉的三个译本》,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49.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外语研究》2010年第2期。
350.王寅:《相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51.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求索》2006年第2期。
352.王勇:《E.斯林格伦德〈论语〉译本介评》,《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第1期。
35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4.王运来、罗静:《赛珍珠与南京大学》(中国名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第4期。
355.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版。
356.韦汇余、张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连石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357.卫乃兴、桂诗春、杨惠中:《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8.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学生英语中的语义韵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6年第5期。
359.魏志荣:《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论语〉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60.文军、俞森林:《语料库研究与翻译——介绍翻译中的词汇及其创造性: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61.吴恋:《柏拉图与孔子的对话体比较》,《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5期。
362.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63.夏蓉:《〈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语篇功能对比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8期。
364.肖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与孔子〈论语〉问答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65.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外语研究》2005年第4期。
366.萧兵:《张艺谋电影与人类元语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的文化阐释》,《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
367.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
368.徐家荣:《儿童文学翻译中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
36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
370.徐盛桓:《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37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37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73.许渊冲:《诗书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74.许渊冲:《苏轼诗词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7.阎振赢:《理雅各英译论语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378.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黄山书社2007年版。
379.杨国斌:《〈文心雕龙·神思〉英译三种之比较》,《中国翻译》1991年第4期。
380.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1.杨婕:《以文化为中心的功能翻译法与〈论语〉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4年。
382.杨柳:《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83.杨明:《汉译英中的主题、主语与主位》,《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384.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385.姚君伟:《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86.姚锡佩:《从赛珍珠谈鲁迅说起——兼述赛珍珠其人其书》,《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4期。
387.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8.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9.于汝波:《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90.余渭深:《语言的功能——系统、语用和认知》,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92.郁炳隆、唐再兴:《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93.袁德成:《快乐王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4.袁济喜:《从孔子〈论语〉的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95.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96.袁士槟:The Art of Wa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397.张爱惠:《曲径通幽:〈红楼梦〉回目英译的主位化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98.张保红:《中外诗人共灵犀——英汉诗歌比读与翻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99.张道振:《主位推进与译文连贯的意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00.张德禄、张国:《英语文体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01.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402.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03.张今、张克定:《英汉信息结构对比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4.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05.张娜:《论儿童文学中比喻的童趣》,《文学自由谈》2011年第12期。
40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40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08.张秋林:《论翻译的对话性:兼评〈论语〉中哲学词汇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409.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0.张卫中:《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1.张孝评:《中国当代诗学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2.张秀国:《英语修辞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3.张永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
414.张长青:《文心雕龙新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5.张子清:《专家学者发言集萃——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16.章莉:《后殖民视域下辜鸿铭的儒经英译》,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17.赵小品、胡梅红:《主位推进与衔接手段在汉译英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418.赵忠德:《音系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19.郑蕊:《浅谈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时代文学》2011年第4期。
420.郑铁生:《半个世纪关于〈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理性思考》,《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1期。
421.郑远汉:《言语风格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22.钟明国:《整体论关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423.钟再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跨文化视阈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424.周波:《略谈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古代文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25.周发祥:《西人读孔今犹新——西蒙·利斯〈论语〉译本评介》,载阎纯德《汉学研究》(八),中华书局2004年版。
426.周国凤:《〈论语〉蕴含的其他文体的萌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2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98年版。
428.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29.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1.朱光潜:《诗的实质与形式》,选自《朱光潜全集》(8),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32.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33.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
43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35.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36.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语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437.朱萍:《从目的论看辜鸿铭英译之儒家经典》,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0年。
438.朱永富:《论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审美风格——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中英雄形象为中心的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39.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40.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1.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2.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44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n Foreign Drama in New China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Novels in the U.S.A.翻译文学与中国革命文学(1923—1930)的历史建构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Chines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1923-1930)“一带一路”年度发展报告.2018:英文
Report on BRI Progress(2018)中国语音学报.第9辑
Chinese Journal of Phonetlc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