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文(著): 暂无简介
Ramsey,F.P.“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1928,38(152):543-559.
Shorrocks,A.F.“The Measurement of Mobility.”,1978,46(5):1013-1024.
Abramovitz,M.“Catching Up,Forging ahead,and Falling behind.”1986,(46):385-406.
Aghion,P.,H.Peter.“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1992,60(2):323-351
Taylor,Alan M.“Convergence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 Flows in Theory and History.”NBER Working Paper(1996):57-98.
Armstrong,H.“Convergence among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1950-1990.”Papers in 1995,74(2):143-152.
Aziz,J.,C.Duenwald,K.Christoph.China's Provincial Growth Dynamics.IMF Working Paper,No.01/3,2001.
Bandyyopadhyay,S.Convergence Club Empirics:Some Dynamics and Explanations of Unequal Growth across Indian States.DARP Discussion Paper,2003,No.69.
Barro,R.,X.Sala-i-Martin.“Convergence.”1992a,100(2):223-251.
Barro,R.,X.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NBER Working Paper,1990.
Barro,R.,X.Sala-i-Martin..McGraw-Hill,Inc.,1994.
Barro,R.,X.Sala-i-Martin.Regional Growth and Migration:A Japan-U.S.Comparison.NBER Working Papers 403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2b.
Barro,R.,X.Sala-i-Martin.“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1997,2(1):1-26.
Barro,R.“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1991,106:407-443.
Baumol,W.“Productivity Growth Covergence and Welfare:What the Long-run Date Show.”1986,3:143-170.
Benand,A.,C.Jones.“Technology and Convergence.”1996,106:1037-1044.
Bernard,A.B.and Durlauf,S.N.,1996.“Inter Preting Test of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71:161-173
Bickenbach,F.and Bode,E.“Evaluating the Markov Property in Studies of Economic Convergence.”2003,26:363-392
Borro,R.J.and Sala-i-Martin,X.1991.Convergence across Dtates and Region,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Bunnell,T.G.and Coe,N.M.“Spaces and Scales of Innovation.”2001,25:569-589.
C.Cindy Fan and Mingjie Sun.“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1978-2006.”2008,49(1):1-20.
Carl-Johan Dalgaard.Club Convergence:Some Empirical Issues.Institute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Working Papers,2003:3-156.
CASS,D.“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1965,32:233-240.
Chan,K.W.,Wang,M.“Remapping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1990-2006:A New Assessment of de facto and de jure Population Data.”2008,49(1):21-56.
Chen,J.,Fleisher,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1996,22:141-164.
Dagum Camilo.“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1997,22(4):515—531
Daisaku Yamamoto.“Scales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in the USA,1955-2003.”2008,8:79-103.
Delong,B.“Productivity,Growth Convergence,and Welfare:Comment.”1988,78(5):1138-1154.
Diamond,A.“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1965,55(5):1126-1150.
Dixon,C.“The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 Pacific Asian Crises:The Thai Experience.”1999,20(2):439-452.
Drennan,M.P.,Lobo,J.,Strumsky,D.“Unit Root Tests of Sigma Income Convergence across US Metropolitan Areas.”2004,4:583-595.
Dupont,V.“Do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Growth and Equity Conflict.”Papers in 2007,86(2):193-213.
Durlauf,S.,P.Johnson.“Multiple Regimes and Cross Country Growth Behavior.”1995,10(4):365-384.
Fagerberg,J.,B.Verspagen.“Heading for Divergence?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 Reconsidered.”Wiley Blackwell,1996,34(3):431-448.
Gardiner,B.,Martin,R.,Tyler,P.“Does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crease National Growth?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2011,11(6):979-1006.
Giuseppe Arbia,Roberto Basile,Gianfranco Piras.“Using Spatial Panel Data in Modelling Regional Growth and Convergence.”Istituto di Studi e Analisi Economica.Working Paper 2005,55.
Grossman,G.,E.Helpman..Cambridge:MIT Press,1991.
Haggett,P..London:Edward Arnold,1965.263.
Hammond,G.W.and Thompson,E.“Mobility and Modality Trends in US State Personal Income.”2002,36:275-287.
Hosono,K.,H.Toya.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in the Philippines.Discussion Paper,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Hitotsubashi University,2000,No.D99-22.
Jones,Charles 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1997,11(3):19-36.
Jones,C.Population and Ideas:A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7,6285.
Jones,C.“Time Series Test of Economic Growth.”1995,103:759-784.
Kang,S.J.“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Japan.”2004,36:253-259.
Ken Togo..Musashi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No.5,2001.
Ken Togo.“A Brief Survey on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ast Asian Economics.”Musashi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1,5.
Koopmans,C.“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Pontificiae Academiae Scientiarum Scripta Varia,1965,28:225-300.
Krugman,P..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Krugman,P.“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1981,89:959-973.
L.G.Ying.“Measur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Some Chinese Evidence.”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0,79(1):75-89.
L.G.Ying.“Understanding Chinaps Recent Growth Experi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2003,37(4):613-628.
Laurini,M.,E.Andrade & P.L.Valls Pereira.“Income Convergence Club for Brazilian Municipalities.”2005,37:2099-2118.
Lefebvre,H.Cambridge,MA:Blackwell,1991.
Long Gen Ying.“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1999,75(1):59-70.
Lucas,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88,22:3-42.
Magrini,S.“Regional(di)Convergence.”In Henderson,J.,Thisse,J.F.(eds.).Elsevier,Amsterdam(2004)2741-2796.
Mankiw,G.,D.Romer and D.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1992,107:407-437.
Martin,R.“The‘New Economic Geography’:Challenge or Irrelevance?”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New Series,1999,24:869-884.
Martin,R.“EMU versus the Regions?Regional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uroland.”2001,1:51-80.
Martin,R.,Sunley,P.“Slow Convergence?The New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8,74:201-227.
Martin,C.,F.Velázquez.An Assessment of Real Convergence of Less Developed EU Members:Lessons for the CEEC Candidates.Working Paper,No.5,European Economy Group(EEG),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2001.
Martin,C..USA:Macmillan,UK and St.Martin's Press,2000.
Mauro,L.,Godrecca,E.“The Case of Italian Regions:Convegence or Dualism.”1994,23(3),447-472.
Mello,M.and A.Novo,2002,The New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f Growth Equations with Quantile Regression.Manuscript,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Moellering,H.and Tobler,W.“Geographical Variances.”1972,4:34-50.
Mossi,M.B.,Aroca,P.,Fernandez,I.J.,Azzoni,C.R.“Growth Dynamics and Space in Brazil.”2003,26:393-418.
Neven,D.,C.Gouymte.“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1995,33(1):47-65.
Oded,G.“Convergence?Inference from Theoretical Models.”1996,106:1056-1069.
Ordover,J.,W.Baumol.“Antitrust Policy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4(4):13-34.
Overman,H.G.“Can We Learn Anything from Economic Geography Proper?”2004,4:501-506.
P.A.P.Moran.“Location Autocorrelation Statistics:Distribution Issues and Application.”1950,27(4):286-306.
Peter Pedroni,James Yudong Yao.“Regional Income Divergence in China.”2006 17(2):294-315.
Petrakos,G.,Saratsis,Y.“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Greece.”2000,79(1):57-74.
Pu,Y.X.,Ma,R.H.,Ge,Y.,et al.“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2005,15(2):113-119.
Quah,Danny T.“Twin Peaks: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1996,106:1045-1055.
Ramsey,P.“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1928,38(152):543-559.
Rey,S.J.,Janikas,M.V.“Regional Convergence,Inequality,and Space.”2005,5(2):155-176.
Rey,S.J.“Spatial Empiric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2001,33(3),195-214.
Rey,S.J.“Spatial Depend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s.”In A.Getis,J.L.Mur,H.G.Zoller(eds.).2004b:194-214.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Rey,S.J.“Spatial Analysis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In M.Goodchild and D.Janelle(eds.).2004a:280-29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J.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107-182.
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1990,98(5):S71-S102.
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1986,94(5):1002-1037.
Sachs,J,Warner,Andrew M.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Economic Policies.NBER Working Paper,No.5039,1995.
Sala-i-Martin,X.“The Classic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1996,106:1019-1036.
Sergio J.Rey,Boris Dev.“Sigma Convergence in the Presence of Spatial Effects.”Papers in 2006,85(2):217-234.
Sheppard,E.“The Spaces and Times of Globalization:Place,Scale,Networks,and Positionality.”2002,78:307-330.
Sheppard,E.and McMaster,R.B.(eds.)..London Blackwell,2004.
Shorrocks,A,Wan,G.“Spatial Decomposition of Inequality.”2005,5:59-81.
Shujie Yao.“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by Population 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 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1999,31:1249-1264.
Solow,M.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56,70(1):65-94.
Swan,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1956,32:334-661.
Tian,L,Wang,H.H.,Chen,Y.J.“Spatial Externalities in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2010,21:20-31.
Tondl,G..New York:Springer,2001.
Tondl,G.“The Changing Pattern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urope.”1999,19(1):1-33.
Tianlun Jian,Jeffey D.Sachs and Andrew M.Warner.“Trends in Regionaline Quality in China.”1996,7(1):1-21.
Tsui,Kai Yuen.“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1993,(17):600-627.
Vanhoudt,P.“What Diagnosis for Europe's Ailing Regions?”EIB Papers,2000,1(5):9-30.
Weeks,M.and Yudong,Y.“Provincial Condit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in China,1953-1997:A Panel Data Approach.”2003,22(1):59-77.
Wei,Y.H.D.,Kim,S.“Widening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1950-95.”2002,38(6):142-164.
Westerlund,J.,D.Edgerton,O.Sonja.“Why Is Chinese Provincial Output Diverging?”Elsevier,2010,21(4):333-344.
Wu,J.,Jelinski,D.E.,Luck,M.,Tueller,P.T.“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Scale Variance and Pattern Metrics.”2000,6:6-19.
Yamamoto,D.“Scales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in the USA,1955-2003.”2008,8(1):79-103.
Young,Andrew T.,Higgins,Matthew J.,Daniel Levy.“Sigma Convergence versus Beta Convergence:Evidence from U.S.County-Level Data.”Bar-Ilan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2003,6-03.
Young,A.,M.Higgins,D.Levy.“Sigma Convergence versus Beta Convergence.”2009,40(5):1083-1094.
Zhang,P.,Xu,M.“The View from the County: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2011,12(1):183-198.
Zhao,X.“Spatial Dispar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53-1992:A Comparative Study.”1996,27(1):131-160.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曹建军、刘永娟、李金莲:《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5期。
曾光:《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曾鹏、陈芬:《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比较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4期。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陈安平、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陈得文、陶良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及其空间效应分解——基于SUR—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3期。
陈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陈浩、邓祥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地理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陈洪安、李国平:《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变迁——1978—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理学报》2012年第8期。
陈晓玲、李国平:《地区经济收敛实证研究方法评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陈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异》,《地理研究》1999年第1期。
程建、连玉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协整分析》,《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邓冬林、张伟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及扩展方向展望》,《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8期。
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杜丽永、蔡志坚:《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了吗?——基于时间序列的再检验》,《当代财经》2012年第2期。
樊杰:《近期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第3期。
樊新生、李小建:《基于县域尺度的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经济经纬》2005年第3期。
范剑勇:《产业结构失衡!空间聚集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冯星光、张晓静:《基于广义熵指数的地区差距测度与分解:1978—2003》,《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第4期。
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5年第2期。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高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空间”和“动力”双重因素分解》,《经济科学》2012年第5期。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当代财经》2002年第5期。
顾六宝:《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的模拟》,《开发研究》2005年第1期。
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郭爱君、贾善铭:《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西部地区1952—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基于1993—2004年人均GRP的数据分析》,《经济管理》2006年第21期。
郭腾云、徐勇:《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收敛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4期。
何一峰:《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经济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地理学报》2010年第12期。
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出版社1995年版。
胡鞍钢、魏星:《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部不均衡剖解:1993—2005》,《改革》2008年第11期。
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胡艳君、莫桂青:《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
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金相郁、郝寿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财经科学》2006年第7期。
金相郁、武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基于GDP修正后的数据》,《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金相郁:《空间收敛第二规律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研究》,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2年。
金相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金相郁:《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1期。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3期。
李斌、陈开军:《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世界经济》2007年第5期。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经济差异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4期。
李广东、方创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7期。
李会宁、叶民强:《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2期。
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演进趋势分析——基于政策导向和收敛速度的双重视角》,《经济问题》2010年第12期。
李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差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2期。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经济学季刊》(增刊)2005年第4期。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林毅夫、蔡防、都阳:《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
刘木平、舒元:《我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12期。
刘胜强、周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刘涛:《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理论学刊》2012年第8期。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刘旭华、王劲峰、孟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刘长平、李前兵:《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域经济差异多指标测度》,《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8期。
刘志伟:《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测度方法综述》,《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第5期。
龙美林、向南平:《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第1期。
龙文:《对中国区域经济条件收敛性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期。
龙志和、陈芳、林光平:《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分析——基于2000—2008年1271个县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期。
卢丽春、李延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卢晓旭、陆玉麒、尚正永:《基于锡尔系数的199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第4期。
卢艳、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
芦惠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6期。
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人文地理》2006年第2期。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地理科学》2005年第4期。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来自Gini系数和Theil系数的实证》,《中国东西部合作研究》2004年第1期。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地理学报》1999年第6期。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罗浩:《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
吕韬、曹有挥:《“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为例》,《地理研究》2010年第2期。
马国霞、徐勇、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
马瑞永:《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马栓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年第8期。
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地理科学》2006年第6期。
欧向军、赵清:《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地理学报》1993年第3期。
潘竟虎、贾文晶:《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5期。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05年第6期。
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5期。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沈坤荣、唐文健:《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史修松、赵曙东:《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1978—2009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宋德勇:《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宋学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宋长青、李子伦、马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分析》,《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
苏良军、王芸:《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孙久文、姚鹏:《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覃成林、王荣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覃成林、张伟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3期。
覃成林、张伟丽:《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检验及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2期。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人文地理》2004年第3期。
汤学兵、陈秀山:《我国八大区域的经济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滕建州、梁琪:《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吗?——基于时序列的随机收敛和收敛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汪彩玲:《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基于统计学视角的研究》,《经济经纬》2008年第4期。
汪锋、张宗益、康继军:《企业市场化,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世界经济》2006年第6期。
王军:《经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探讨——以保定市为例》,《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王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王亮:《经济增长收敛假说的存在性检验与形成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王启仿:《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论争》,《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9期。
王荣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7期。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王欣亮、严汉平、刘飞:《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间演进及空间机制分解:1952—2012》,《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3期。
王远林、杨竹莘:《基于固定影响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6期。
王铮、葛昭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王志刚:《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魏后凯、刘楷、胡武贤、杨大利:《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魏后凯、刘楷、周良民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魏后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5期。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1年第5期。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4期。
吴强:《动态门槛面板模型及我国经济增长》,《统计研究》2007年第6期。
吴彤、罗浩:《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当代财经》2004年第4期。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地理科学》2004年第6期。
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理学报》2008年第2期。
武鹏、金相郁、马丽:《数值分布,空间分布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1952—2008)》,《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项云帆、王少平:《基于空间Panel Data的中国区域人均GDP收敛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谢磊等:《长江中游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经济地理》2014年第4期。
徐大丰:《我国城市的经济增长趋同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徐鹏程、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徐鹏程、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0期。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增长分布的演进》,《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3期。
徐现祥:《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晓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许洪范:《中国县域经济宏观管理中经济增长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许月卿、贾秀丽:《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经济地理》2005年第5期。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严汉平、李冀、王欣亮:《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解——基于不同区划方式的比较》,《财经科学》2010年第11期。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杨智斌、曾先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姚波、吴诣民、刘鹏飞:《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5年第8期。
尹伟华、张焕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10期。
于成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多指标测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俞培果、蒋葵:《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袁晓玲、仲云云、郭轶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度与演变分析——基于TOPSIS方法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2期。
张碧星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评价与探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第6期。
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张国强、沈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新进展》,《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张鸿武:《趋同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张可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状与趋势分析》,《开发研究》1998年第5期。
张落成、吴楚材:《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变化的趋势分析》,《经济科学》1995年第3期。
张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1978—2005》,《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2期。
张芮、赵丽、杨洪焦:《区域经济差异测量方法述评》,《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张胜、郭军、陈金贤:《中国省际长期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张伟丽、覃成林、李小建:《中国地市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兼与省份数据的比较》,《地理研究》2011年第8期。
张伟丽、覃成林:《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界定及识别——一个文献评述及中国案例的分析》,《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
张文爱:《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与收敛性研究:动态与机制》,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张晓蓓:《人力资本与省际经济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3年。
张晓旭、冯宗贤:《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
张馨之、何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软科学》2006年第4期。
张学良:《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及其作用机制:1993—2006》,《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4年。
赵建安:《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4期。
赵建新:《论区域经济差距的衡量指标和测度方法》,《经济地理》1998年第3期。
赵伟、马瑞永:《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再认识——基于增长收敛微观机制的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
赵永、王劲峰:《中国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分析》,《经济地理》2007年第3期。
周杰文、张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第1期。
周民良:《论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政策》,《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周卫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
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周玉翠:《湖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朱国忠、乔坤元、虞吉海:《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收敛?》,《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3期。
左停、穆哈拜提·帕热提:《我国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及其经济收敛分析——基于2000—2012年我国七个典型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3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